2018.03.21
專欄的第四篇,訪問KiOSK的老闆_ Phil 。鄭總監在某次採買素材的途中,發現了這間咖啡店;當時因產品需要特別的拍攝場景,因而結識。恰巧兩人也都曾在英國求學,有許多共同話題,幾次見面,我們覺得 Phil 看待事物的理念與 22 非常相似,不論是做事的態度、店內空間、食物上追求本質的呈現,都可以從一些小細節看出端倪,處處感受到他的細心,因此特別邀請他來接受人物誌的訪談。
 
我是Phil,我是22的粉絲,因為一個拍攝的工作與老闆娘認識一見如故這樣。
 
我從沒想過要開咖啡店,之前接觸的都是這些,吧檯到管理的職位都做過,只剩下老闆沒做過。開店算是一個階段性衍生出來,單純覺得 "那就來弄一個店吧" ,把自己覺得對的東西做一做啊~
 
平衡。除了味道,視覺、溫度、質地上都需要平衡。這個平衡會因人、時間及地點而異。比如我說 "我只需要半杯咖啡"(指杯子上的某個高度),通常店員會再多給我一點,但對我來說,這感覺就不對了。如果只會做東西卻不懂人,做的東西也不會好。
 
因為有所謂的競爭,好像必須要有所謂的 “保有自己的特色” ,但我不為了 “要有什麼特色” 而思考。簡單講就是要了解世界在做些什麼,時時更新資訊,很清楚自己想的東西並堅持下去;如果覺得不能堅定,就表示自己的概念可以再修正到安心的程度;並且最重要的,盡可能地求完整。
 
其實在店內每天都有有趣的事情發生。比起餐廳,咖啡店更生活化,可以做的事情更多:簽保單、情侶吵架、睡覺、聊天、工作…。咖啡店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有機體,今天跟誰一起來,抱著什麼心情來,以及即將要發生的事,都會影響當天店內的 ”氣” 。
其實還有個私下的樂趣,我們偶而會觀察一些常客的行為,依他們的慣有習慣為他們取綽號,替他們想像著一些他們不知道的人生。我未來想要出一本關於店內各式人生的小說,限量500本(笑)。
 
沒有分阿,咖啡是我生活的一部分,是每天一定會做的事情,就像每天洗衣服一樣自然。
 
手錶。我只有兩支戴了將近10幾年的G-Shock。就算過了很多年,還是維持同樣耐摔、防水的基本功能,也因為戴了習慣,所以沒想過要換掉。有次其中一支的零件壞掉,我去買了同款的新手錶(舊款買不到),把零件拆下來換上,雖然有點卡,不過還堪用。
 
夢幻逸品是不會買的東西,不過最近有想買的相機是Olympus Pen-F。
 
除了倫敦以及大學四年在台中以外,我都生活在台北。台北我喜歡的,可能是那些沒改變過的老小吃店,例如慈安宮那邊啊什麼的。這些雋永的老東西、不曾怎麼改變過的,總是吸引我,但其實這類東西每個城市都有。
 
最喜歡的就是黯黑款的機械錶,於是買了一支,謝謝。因為喜歡看似不是那麼精緻但是內在卻是,並且「雋永」的東西。
 
_後記_
訪談時, Phil 說工作期間,會不時觀察每組客人的用餐狀況,下一秒客人會有什麼動作,他都大概知道(當時還沒去店內拍攝,心裡想著怎麼可能)
拍攝當天,有位客人起身走向"背對"著所有人的 Phil,甚至都還沒開口,他竟然很精準迅速地轉到她的方向,並問"需要水嗎?"(嚇歪)